Skip to content

逻辑错误点

偷换概念

A 是 x (第一种定义)
B 是 x (第二种定义)
A = B

例子

人是动物 (X => 动物) 动物不会讲道理 (x=> 讲道理)

人不会讲道理 (错误结论)

中项不周延

大前提  所有的A是C
小前提  所有的B是C
结论   所有的 B是A

例子

前提1:所有狗是动物(狗 ⊆ 动物) 前提2:所有猫是动物(猫 ⊆ 动物) 结论:所有猫是狗(✘ 错误)

这里的动物作为两个论据的桥梁,桥梁没有被完全涵盖。“动物”在两个前提中都不是全称(没有说“所有动物是狗”或“所有动物是猫”)

稻草人谬误

稻草人谬误: 在辩论中,不是正面回应对方真实的论点,而是曲解、夸张或简化对方观点,制造一个“稻草人”来攻击。看似有理,实则避重就轻,偷换目标。

就像你明明要和对方打架,他却扔出一个稻草人来打,打赢了稻草人就自认为赢了你——其实根本没碰到你。

对方主张 A

你把 A 扭曲成 B(更极端、更荒谬、更容易攻击)

然后攻击 B,得出“对方错了”的结论

例子

A:“我们应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来应对气候变化。”

B:“你这是想让我们都回到石器时代,不准开车不准取暖!”

✘ 错误:原话说的是“减少使用”,而非“完全禁止”。这是典型的稻草人攻击。

A:“我支持更公平的财富分配政策。”

B:“你是想搞共产主义,让大家都一样穷!”

✘ 错误:原主张是“更公平”,不是“完全平均”;B在刻意制造一个极端立场。

窃取论题

在论证过程中,结论在前提中已经被预设为真,或者只是用不同的说法重复了结论,逻辑上没有真正提供独立的支持。

也就是说,你表面在证明一个问题,其实已经偷偷假设它是真的了。

例子

✅【例子 2:诚实的人不会撒谎】 前提:张三是诚实的人。

结论:所以张三不会撒谎。

✘ 问题在于“张三是否诚实”本身就是争论的焦点,你不能假设它为真来得出结论。

虚假假设

在论证时,不加批判地接受了一个错误、未证实或具有争议性的前提,从而导致整个论证结构建立在“沙子”上。

例子

✅【例子 1:假定某人有罪】 “既然警察抓了他,那他一定是有罪的。”

✘ 虚假假设:假设“被抓就说明有罪”,这不是必然成立的逻辑。

✅【例子 4:以偏概全】 “我在北京遇到几个不讲理的人,所以北京人都不好相处。”

✘ 虚假假设:将个体行为扩展为群体特性,构成以偏概全的虚假假设。

误用传统

以“传统”、“历史惯例”、“祖先的做法”为理由来证明某观点正确或行动合理,却没有提供实际的逻辑支持或依据。

它的潜台词是:“老祖宗那样做 → 所以我们也应该那样做”,这是用时间代替了证据。

✅【例子 1:教育】 “我们几十年来都是这么教孩子的,说明这方法肯定没问题。”

✘ 问题:时代在变,学生的需求、科学的发展都可能令旧方法不再适用。

✅【例子 2:家庭角色】 “男人就应该挣钱养家,女人就该在家带孩子,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。”

✘ 问题:这是以“传统”为理由压制现代价值观,忽视个体选择与时代变化。

✅【例子 3:医学】 “中医已经传承几千年了,所以一定有效。”

✘ 问题:时间长≠科学有效,需要通过现代医学验证才能下结论。

✅【例子 4:公司制度】 “我们公司一直都是纸质审批流程,改成电子化太激进了。”

✘ 问题:效率、成本、可操作性等都被“老方法”绑架,拒绝进步。

以暴易暴

“以暴易暴”,字面意思是:用暴力回应暴力、以恶还恶。

这种想法常表现为:

“他先打我,我打回去没错!”

“他们干得那么绝,我们也别讲规矩了。”

“别人侵略我们,我们也可以反侵略!”

从逻辑上看,这其实是以对方的错误行为为借口,为自己的同类行为开脱,属于逻辑错误。

例子

✅【例子 1】 “他作弊得了高分,所以我也要作弊,不然太吃亏。”

✘ 这不是合理行为的理由,而是“别人错 → 我也可以错”的借口。

✅【例子 2】 “他们以前压迫我们,现在我们对他们残忍是应该的。”

✘ 虽然这种说法在情感上可能引发共鸣,但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——错误行为不能互相抵消。

民主谬误

“民主谬误”通常是指错误地认为民主决策、民主制度本身必然正确、合理、公正,或者误用民主来支持某种结论,忽视了民主机制中潜在的缺陷或局限。

例子

  1. 诉诸多数谬误(Appeal to Majority / Bandwagon Fallacy) 认为多数人的意见就是正确的,多数决定必然是合理的。

例子 “大家都觉得这个政策好,所以它一定是好政策。”

“因为大部分人都支持某个人,他就是最合适的领导。”

✘ 实际上,多数意见不一定等于真理或正义。历史上很多“多数”支持的事情后来被证明是错误或不公的。

  1. 民主万能谬误 盲目崇拜民主制度,认为只要是民主的就一定好,忽视民主制度可能带来的弊端。

例子 “民主国家的所有政策都正确。”

“只有民主国家才是合法国家。”

✘ 忽略了民主制度本身可能出现的暴民政治、低效、利益集团操纵等问题。

  1. 民主放任谬误 以民主为借口,放任某些行为或观点,不加限制。

例子 “既然这是民主社会,大家有言论自由,那我可以说任何话,哪怕是虚假或煽动性的。”

✘ 忽视了言论自由应有的界限与责任。

对人不对事

回避论点内容,转而攻击提出论点的人的个人特质,从而试图驳倒对方观点。

常常用来打压对手,不根据事实,根据出生 例子

三、经典例子 ✅【例子 1】 “你这话没说服力,你根本不懂这个行业。”

✘ 攻击对方的“懂不懂”,而非反驳论点内容。

✅【例子 2】 “他反对环保政策,因为他是某公司股东,肯定是为了私利。”

✘ 虽然指出了潜在利益冲突,但直接否定观点本身属于人身攻击。

✅【例子 3】 “你这么年轻,怎么可能理解这个问题?”

✘ 用年龄来否定论点,不是针对观点本身。

压制理性

滥用专家意见

“滥用专家意见”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,通常被称为诉诸权威谬误(Appeal to Authority Fallacy)。它发生在论证过程中,过分或错误地依赖“专家”或“权威”的观点,而忽视了论点的真实性、证据的充分性或专家意见的合理性。

常常用来打广告,欺骗老百姓 例子

✅【例子 1】 “某著名演员说这个保健品好,所以它一定有效。”

✘ 演员不是医学专家,不能作为科学证据。

✅【例子 2】 “专家说地球正在冷却,所以全球变暖是假的。”

✘ 这位“专家”可能不是气候学领域的权威,或者科学共识与其相反。

✅【例子 3】 “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支持某理论,所以它一定正确。”

✘ 奖项本身不保证某个人观点无误。

以出身论英雄

“以出身论英雄”是一种典型的逻辑谬误,属于**诉诸人身(Ad Hominem)的变种,也常和遗传谬误(Genetic Fallacy)**有关。

歧视别人,如: 凤姐大专毕业,还想找清华毕业的对象?

外来的和尚会念经。

国外来的专家,肯定比我们厂的专家厉害

三、例子分析 ✅【例子 1】 “他一个农民出身,也敢谈国家大事?”

✘ 错在攻击出身,而不是讨论他具体的观点内容。

✅【例子 2】 “她是名门之后,一定比别人更优秀。”

✘ 错在盲目推崇血统、家世,与实际能力无关。

✅【例子 3】 “你是外地来的,不了解我们这里的情况,就别发言了。”

✘ 属于地域歧视型“出身论”,排斥外部声音。

止于分析

“止于分析”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逻辑谬误术语,但它可以用来描述一种思维或论证上的局限:

只停留在对问题的表面分析、拆解、批评,却不提出建设性意见、解决方案或判断。

只分析,不给方法

三、示例: ✅ 例 1: “这个社会问题涉及经济、文化、政治等多重因素,所以我们还不能做出结论。”

✘ 可能是合理分析,但如果一直没有态度或行动,就成了拖延或回避问题。

✅ 例 2: “政策 A 有以下 7 个弊端……(详细分析)”,但从不提出替代方案或合理改进建议。

✘ 典型的“只批不建”,只解构,不建构。

简化主义

指的是过度简化复杂的问题,忽略关键因素或变量,导致结论片面甚至错误。

想当然,给出片面结论。

三、经典例子 ✅ 例 1: “社会不公平的根源就是懒惰。”

✘ 忽略了教育、资源分配、家庭背景等复杂因素。

✅ 例 2: “青少年犯罪就是因为他们玩了太多游戏。”

✘ 游戏可能是因素之一,但并不是全部,更需关注教育、家庭、心理发展等。

✅ 例 3: “战争只因为宗教信仰。”

✘ 多数战争还涉及经济利益、政治权力、历史冲突等多重原因。

分类错误

把某一概念、对象或现象当作属于它并不属于的范畴进行讨论, 结果导致理解错误、逻辑混乱或荒谬的结论。

它本质上是把“苹果”和“电流”混为一谈的思维错误。

二、经典例子 ✅ 例 1(哲学经典) “我看到了所有牛津大学的学院、教室、图书馆……但我没看到‘牛津大学’!”

✘ 错在把“牛津大学”当作独立的具体物体,而它其实是这些组成部分的整体关系。

✅ 例 2 “思想是蓝色的吗?”

✘ 错在把“思想”这种抽象心理活动,错误地归入有颜色的物理实体分类。

✅ 例 3 “我知道你的计划是理性的,但它听起来不够温暖。”

✘ 错在把“理性”和“温暖”两个不同性质的范畴混淆进行评价。

混淆视听

利用模糊语言、故意转移焦点、复杂化论点或大量无关信息来迷惑受众,使其无法看清问题本质或作出清晰判断。

二、典型例子 ✅ 例 1: “我们采取这一政策,是为了更高层次的战略协同,形成系统性集成能力,以推动全面优化提升。”

✘ 实际没有说明“到底干了啥”,只是在堆砌术语,让人难以质疑。

✅ 例 2: “你说治理雾霾,但你自己坐飞机,这不是双标吗?”

✘ 属于转移焦点+人身攻击,并没有回应“如何治理雾霾”的实质问题。

✅ 例 3: “你说官员腐败,但整个世界都存在腐败问题,你不该苛求。”

✘ 属于广义推论+混淆责任,模糊了应对具体腐败的合理性。

以笑饰非

通过嘲笑、讥讽、调侃等方式掩盖自己立场的荒谬性,或试图让对方的正当观点显得可笑,从而转移注意力,避免正面回应问题。

二、典型表现 ✅ 示例 1: 甲:你不该在公共场合乱扔垃圾。 乙(笑):哟,你是环保局长啊?

✘ 乙没有回应论点,而是用嘲讽让对方显得小题大做,属于以笑遮丑。

✅ 示例 2: “某些人居然还相信政府会诚实,真是活在童话里吧?”

✘ 这是用嘲弄代替逻辑反驳,没有对观点进行实质批评。

✅ 示例 3: “说打游戏影响学习的人,是不是小时候没电脑?”

✘ 将严肃讨论变为玩笑,从而弱化或贬低论点。

以泪掩过

在面对批评、指责或错误时,不去澄清事实或逻辑,而是诉诸情绪、博取同情,以此模糊过失或逃避责任。

✅ 三、典型例子 🔹例 1: 老师:你为什么连续三次抄袭作业? 学生(哭):我最近真的很累,家里又出了很多事……

✘ 情绪确实值得理解,但并不能构成抄袭的正当理由,属于典型“以泪掩过”。

🔹例 2: 公司财务:你公款私用的情况属实。 员工:我爸住院,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……

✘ 同情其困境,但并不能抹消行为性质与公司制度责任。

🔹例 3(公共讨论中): 网友批评某公众人物撒谎。 对方回应:“我也是个女人,我也有情绪,你们这么骂我,是想让我死吗?”

✘ 这把批评者推到“施暴者”的位置,制造“不能批评”的情绪屏障,是典型的以泪掩过 + 情绪绑架。

无力反驳不算证明

诉诸无知是指:“因为没人能证明某主张是错的,所以它就是真的”, 或者反过来:“因为没人能证明某主张是对的,所以它就是假的。”

✅ 二、例子 🔹例 1: “没人能证明外星人不存在,所以他们肯定存在。”

✘ 这是“你无法证伪” → “所以我就当它是真的”,典型的诉诸无知。

🔹例 2: “你说政府监控我们?你拿不出证据啊!所以你是阴谋论者,肯定是假的。”

✘ 把“缺乏证据”当作“证明为假”,也是逻辑错误。

🔹例 3: “你无法证明我是错的,那我就是对的。”

✘ 对方只是暂时无法反驳你,并不代表你的观点因此成为真理。

两难陷阱

你要么 A,要么 B。 你不选 A,所以只能是 B。

✅ 三、典型例子 🔹例 1:政治陷阱 “你不支持我们党,就是叛国分子。”

✘ 假设只有“支持”或“背叛”两个选项,忽略了中立、理性批评等立场。

🔹例 2:教育场景 “你是要当学霸,还是当废物?”

✘ 学习成绩不是唯一衡量标准,还可以是“全面发展的人”。

🔹例 3:情感操控 “你要么现在跟我结婚,要么就滚出我的世界。”

✘ 这类话术将复杂关系简化为极端二选一,常用于道德勒索。

🔹例 4:商业宣传 “只有用了我们的产品,你才是真正关心健康的人。”

✘ 假设“不用他们的产品 = 不关心健康”,这是典型营销诡辩。

以先后论因果

错误地认为:只因为一件事发生在另一件事之前,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。

中国人的迷信论。

事件 A 发生了;
紧接着事件 B 发生;
所以 A 是 B 的原因。

✅ 三、典型例子 🔹例 1:迷信类 “我昨天没拜神,今天手机就摔坏了,一定是报应。”

✘ 手机摔坏可能纯粹是操作失误,时间上靠近 ≠ 因果联系。

🔹例 2:政策评价 “市长一上任,经济就下滑了,肯定是他搞砸的。”

✘ 可能是前任政策滞后效应,或者全球经济波动,与市长无关。

🔹例 3:个人生活 “我自从用了这块手表,运气就特别差。”

✘ 属于“时间关联 → 假设因果”,忽略了其他变量。

🔹例 4:医疗误判 “我吃了那个中药,两天后感冒就好了。那药果然神!”

✘ 感冒本就可能自然好转,不能直接归因于药效。

情感误导

典型的华为,参数一概不讲,只强调遥遥领先

情感误导是指通过激起恐惧、怜悯、愤怒、喜悦等情绪,来转移注意力、掩盖事实或影响对论点的接受,而不提供真实有效的论据。

政治演讲中反复诉诸民族情感,掩盖政策缺陷。

广告中用感人故事打动观众,而非产品性能说明。

争论中当被质疑时,突然“哭诉”博取同情,避开事实。

功利误导

用“看起来有利”或“立刻见效”的结果作为支持理由,忽略了更重要的道德、法律、长期后果或其他价值判断, 从而误导他人接受某种观点或行动

✅ 例子 企业为了利润最大化,故意隐瞒安全隐患。

政府为了短期经济增长,忽视环境保护法规。

个人为了考试分数作弊,忽视诚信原则。

避免结论

避免结论指的是在讨论或辩论中,故意不做明确判断或结论,回避对问题的正面回答, 使对话停留在模糊、拖延或转移话题的状态,从而逃避承担责任或面对事实。

✅ 例子 面试时被问到缺点,却只说“我有时候工作太投入”,回避具体说明。

政治家遇到尖锐问题,回答含糊其辞,避免明确承诺。

朋友纠结时总说“我还没想好”,拖延决策。

简化推理

简化推理指的是在面对复杂问题时,过于简单地归纳、解释或解决问题,忽略了其中的多样性、复杂性和细节, 从而导致结论片面、不准确,甚至错误。

✅ 典型例子 社会问题简单归因:“贫困都是因为懒惰。”

教育问题过度简化:“考试成绩不好就是因为老师教得差。”

健康建议片面:“多喝水就能治百病。”